中关村在线

智能穿戴

Android Wear遇冷:何以接招Apple Watch

[中关村在线可穿戴频道原创]编者按:调查表明,2014年搭载Android Wear系统的智能手表在可穿戴市场中的份额仅占15.6%,全年出货量仅72万只。数据一经披露,引发业界一片哗然。智能眼镜倒戈,智能手表遇冷。由Google一手搭建的可穿戴帝国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岌岌可危。

但无可否认的是,作为目前在可穿戴领域唯一具有引领价值的移动操作平台,Android Wear仍有很大的潜力等待我们挖掘。面对来势汹汹的Apple Watch,Google该如何接招?

Android Wear遇冷:何以接招Apple Watch?

完善官方服务 立足生态运营

Apple Watch的预热和三星的背叛(Tizen)为Android Wear敲响了警钟。难以回避的是,在可穿戴领域,Google的硬件短板已经暴露无遗。加上Google对合作厂商的种种制约,便直接导致了Android Wear潜在份额的流失。于是,Android Wear仅有的竞争力便首先押在了Google服务上。

Android Wear的早期概念便以Google Now为核心(图片来自jiandan)

作为Android Wear的灵魂,Google Now被深度整合进这一平台中。因此,Google Now用户体验的好坏甚至直接等同于Android Wear的整体体验。如此一来,先不说Google Now的语言支持问题,仅仅是语音输入的交互方式便让很多羞于言表的用户望而却步。

Google Now的通知提醒用户体验不佳(图片来自Greenbot)

此外,在Android Wear发布近一年的时间里,Google Now在生活助手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不断。语音识别率有限、通知提醒无法忽略或回顾等一系列Bug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频率。在输入交互上,最具妥协性质的手写输入法竟然是由微软为Android Wear所研发。

从目前来看,Google Now、Gmail、地图等一系列来自Google的强大服务在Android Wear上的整合度仍十分有限。因此,Google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完善第一方服务,让Android Wear能够迎合既有用户的使用习惯。与此同时,在交互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以适应新用户。

鼓励软件开发 寻求差异转变

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共460万。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推测:在统计数据所涉及的智能手表中,有一部分来自坚持自主研发系统的Pebble和搭载Tizen系统的三星。Canalys显示,Pebble在2014全年出货量高达60万,而Tizen及其它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共约30万。因此,在可穿戴市场中,几乎有65%及以上的市场份额全部来自智能手环。

三星放弃Android Wear 坚持自主研发的Tizen来完成软硬件结合

乐观看来,Android Wear在智能手表阵营中的保有量或维持在50%,但这一现状与Google的预期仍相距甚远,比起首批订单量高达500万的Apple Watch则更是相形见绌。人们往往认为智能手表的出现是为了革智能手机的命,但残酷的现实告诉了我们:智能手环才是挡在智能手表面前的第一座山。

连智能手环都干不过 又何谈干掉智能手机?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简单: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在功能的重叠度上过高,都过于追求运动追踪,导致消费者往往更倾向于售价相对低廉的智能手环。因此,如何实现两条产品线差异化发展,是Android Wear必须寻求的重大转变。

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界限模糊,重叠度高(图片来自虎嗅网)

相比于大多采用MotionX技术的智能手环,Android Wear的优势无疑在于对第三方应用的支持。但纵观现已面市APP,不仅模式单一,数量也十分稀少:几乎所有的第三方应用都建立在“运动”二字的基础上,它们仅仅做到了对传感器进一步应用、对官方功能的优化与延伸,而并没有哪款应用能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来自开发者的"idea"。

Play商店中甚至没有Android Wear的专区 用户需要通过第三方应用来推送

Android Wear的应用软件之所以没有像Android平台一样蓬勃发展,究其原因在于Google自身的不重视。一方面,Google鲜少鼓励开发者参与其中;更令人诧异的是,网页版Play商店中甚至没有Android Wear的专题页面,使得这一平台中即便有出色的应用也无法被Play用户及时知晓。

好在距Android Wear的发布仅有一年,Google仍有充足的机会来提高开发者的热情。举例来说,在国内,“百度手表”APP的成功让更多的国内用户认识Android Wear,并让更多的Android Wear本地用户流畅使用语音搜索。希望随着2015I/O大会的临近,Google能够号召更多的开发者参与其中。

优化健康平台 开展医疗合作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的健康功能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苹果发布了用于收集和分析健康数据的云平台——HealthKit,可穿戴在医疗领域的独特价值也随之凸显。而后才有了谷歌的相似产品:Google Fit。

HealthKit(图片来自福布斯)

相比于在问世至今仍缺乏第一方硬件支持的HealthKit,首次登场便登陆手机、平板、Web以及Android Wear四大平台的Google Fit赢得了业界的一片赞声。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HealthKit再一次让Google Fit望尘莫及。

Google Fit(图片来自PCWorld)

或许正是由于Google Fit倚仗有Android Wear保驾护航,使得谷歌重设备而轻服务,导致Google Fit仅仅成为了收集用户步数、心率以及骑行里程的同步工具。长此以往,不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健康功能便成为了鸡肋,让原本刚需就不足的Android Wear彻底失去用户粘性,使得消费者纷纷抛弃智能手表,并“奔走相告”。

目前HealthKit仅支持几款功能基础的智能手环,却取得空前成功(图片来自爱活网)

反观HealthKit,尽管该平台兼容的可穿戴设备仅仅局限于功能相对基础的智能手环,但通过与医院的实时互联,HealthKit在收集数据后,用户的健康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医疗团队获悉,并得到改善建议。与此同时,更多的开发者加入这一平台中,并为其量身定制出更具深度与针对性的健康应用。

可穿戴医疗是对物联网的尝试,更是延伸智能手表寿命的试金石(图片来自clix)

苹果的成功并非不能模仿。事实上,在2008至2013这5年间,谷歌曾经推出过一个名为“Google Health”的医疗数据库,但最终却因隐私问题和令人反感的商业行为得不到医疗设备公司及用户的参与。相比于今天已拥有第三方硬件支持的Google Fit,谷歌完全有能力同美国数字健康病历的领先供应商——Epic Systems进行合作,并有效规避隐私风险。

HealthKit、Google Fit等一系列健康数据云平台的出现不仅仅是移动通信及互联网巨头对可穿戴医疗及物联网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更是有效延伸智能手表用途与寿命的试金石。尽管此举仍面临着些许屏障与不可知性,但它绝不失为Google挽回Android Wear市场的重要契机。

弱化通知功能 降低系统功耗

受限于内部空间和电池形态,续航能力是当下所有智能手表面临的首要难题。对于硬件缺乏统一标准的Android Wear而言,这一问题尤为受用户诟病。与此同时,系统本身曝出的一系列问题也成为了催生续航不足的导火索。

Andriod Wear推送流过多,增加功耗的同时也扰乱了用户的生活(图片来自36氪)

首先,相比于智能手环,Google对智能手表的产品理念在于强调“通知提醒”功能,旨在让用户无需掏出手机,便可在手腕上过滤需要或不需要的信息。但事与愿违,通知提醒非但没有赢得用户的好感,反倒在永无休止地推送中扰乱了用户的生活节奏,并在频繁地点亮屏幕时提升了系统功耗。

第三方应用缺乏统一标准

其次,Google同样未对Android Wear的第三方应用制定标准。默认情况下,Android Wear的应用程序在退出后仍在后台继续运行,导致耗电量上升。这则体现出了Google在开发Android Wear时,仍局限在Android的模式中,而没有做到换位思考。

菜单层级过多(图片来自51cto)

最后,Android Wear在操作体验上仍不够简洁。对于未搭载环境光传感器的智能手表,或是为节约电量而需要手动调节屏幕亮度的用户而言,系统中并没有设置相关的快捷操作,而是必须通过复杂的多级菜单来实现。

Apple Watch的节电模式值得借鉴

人们常将续航不足定义为智能手表的“硬伤”,对于这一点笔者并不否认。不过针对Android Wear而言,即便是系统底层的细节问题都没有解决,这不禁令人怀疑Google的诚意何在?不过换一个角度来说,Android Wear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无论是对无用通知设置过滤,还是像Apple Watch一样添加节能模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续航能力。

此外,随着Qi无线充电标准的普及,将这一技术统一应用于搭载了Android Wear系统的智能手表中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加便捷的使用习惯。尽管它无法从根源上解决续航问题,但就现阶段而言,Qi或许是最佳的折中方案。

布局移动支付 开放平台兼容

除了发展迟缓的Google Fit、捉襟见肘的续航能力,作为在可穿戴领域极具标杆性与竞争力的核心功能,Android Wear已错失了移动支付的“黄金期”。不过好在Apple Watch尚未发售,以NFC为代表的近场支付手段尚未普及。因此,Google仍有充足的机会扳回一城。

于Google而言,布局移动支付为时未晚(图片来自推酷)

尽管Apple Pay在北美地区已有庞大的合作商群,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对Android用户带来多大冲击。因此,基于Android Wear开发的移动支付功能或将取代现已无人问津的Google Wallet。(初次截稿时,Google已确认推出"Android Pay"服务,但平台尚未明确。)在可穿戴设备仍未得到全面普及的今天,移动支付仍将为Android Wear带来无穷机遇。

Google Wallet缺乏合作商群,推广失利(图片来自androidauthority)

最后的一点与其说是解决方案,倒不如说是对Android Wear未来的一种畅想。着眼于Google目前主推的北美市场,2014年iOS的市场份额高达47.6%。这意味着,Android Wear还未等普及,就已率先流失了将近一半的潜在用户。

对iOS的不兼容使得Android Wear还未等普及,就已率先流失了将近一半的潜在用户

就现阶段而言,Google仅仅将智能手表定义为智能手机的附属品,而并非一款能够脱离手机独立运行的可穿戴设备。因此,若想从根源上提升Android Wear的市场份额,要么开放兼容,要么像三星Gear S一样寻求独立。尽管日前已有开放兼容的消息传出,但在笔者看来,事实绝非那样理想。

Apple Watch即将上市,Andriod Wear能否开放兼容并非由Google决定

不久前Android Wear的产品经理Jeff Chang在接受《赫芬顿邮报》采访时表示,在未来将不排除让Android Wear兼容iOS的可能,但这取决于一向以封闭性著称的苹果。此刻正值Apple Watch上市前期,苹果又怎会与对手联姻?因此,无论笔者今天的愿景是否是无稽之谈,时间总会告诉我们答案。当然,这一切或许是在Apple Watch问世的数年之后。

写在最后:

Android Wear的市场表现不仅为前景堪忧的Google帝国敲响警钟,也同样对智能手表,乃至整个可穿戴行业带来思考。我们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即将到来的Apple Watch,但必应着眼于未来。否则,诸如Moto 360这般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可穿戴设备在10年后或许仅仅能够成为媒体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假如您认为本文不错,请点击右下角对我有用按钮,我们会做得更好

大家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中关村在线可穿戴频道微信公共账号“智取未来”:

中关村在线可穿戴频道微信“智取未来”

展开全文
人赞过该文
内容纠错

相关电商优惠

评论

更多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读过此文的还读过

点击加载更多

内容相关产品

说点什么吧~ 0

发评论,赚金豆

收藏 0 分享
首页查报价问答论坛下载手机笔记本游戏硬件数码影音家用电器办公打印 更多

更多频道

频道导航
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