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芯片IC设计制造业蓬勃发展,已经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曾经的巨头们起起落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给从业者和产品爱好者留下了隽永深刻的“斗争历史”。时至今日,PC行业进入后成熟时代,龙虎榜上的高手所剩寥寥,仅存的几个巨人都是百战精锐,是成功经验的集中结晶。Intel和AMD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
2017纵横捭阖 Intel与AMD创造怎样未来
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是唯二存活至今的有普遍影响力的PC 通用CPU厂商,还在于他们共同维持的X86 体系占据了目前PC系统高性能市场的绝对霸主地位,他们构建的软硬件生态体系奠定了我们这个时代信息业界的基石,甚至于他们表现相对弱势的GPU领域也是市场举足轻重的关键力量。
AMD 锐龙架构绝地反击 为业界重新注入强劲活力
2017年,在经历了漫长的稳定博弈之后,AMD 凭借Ryzen系列锐龙CPU 重拾技术高点和市场竞争力,在桌面和笔记本PC领域掀起了多核化普及狂潮,使得Intel被迫迎战推出多款高性能产品,在他本来已经相对低调向外传递出胜券在握的PC业务大本营重燃战火。双方的角力共同为业界贡献了异常异彩纷呈的杀伐之局,当激烈竞争的不稳定取代寡头妥协的超稳定,消费者们也就收获了久盼不至的实惠。
不管CPU是不是马放南山 Intel的转型在外人眼里 形象变化并不成功
也许云计算、物联网、VR虚拟现实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会有爆发性的增长,也许Intel 、NVIDIA、AMD、高通等厂商会在下一个产业热点周期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但站在2018年即将到来的时间点上,我们要说,X86 CPU 才是当下的绝对主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失却了眼前的武器,也就谈不上诗和远方的美好,对于惨烈搏杀的IC行业,“架子”“未来”“趋势”并不能解决太多实际问题,核心业务关乎存亡生死,不容有失。
技术掌控市场没有错 但要看外部竞争环境是否允许 2017的X86领域对此有充分展现
Intel 和AMD 的对垒,恰似已经重启的“星球大战系列”,将失却了热情的消费者、行业人员拉回了青葱又有活力的古典时代。与1990年代不同的是,这一次,再也没有多少对手干扰了。下面,我们就来谈谈2018年,两个巨头之间可能出现的攻防形势。
● 对于Intel和AMD来说,竞争性和妥协性的基因几乎一样多,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他们都将是IC行业的主角,并且合纵连横下去。
在漫长的40年历史过程中,Intel 与AMD 之间爱恨交织,其情感纠葛几乎就是半导体史诗中最缠绵悱恻的主题曲。经历了提携、合作、决裂、竞争、反哺乃至融合的各个阶段,Intel与AMD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视为糅合了绝大多数高科技芯片企业“战国纷争”的缩影。
在586(Pentium)问世前 AMD是Intel众多红颜中最甜的那个
从根源上看,AMD能够获得崛起,初始的“社会资源积累”几乎完全来自于Intel的提携。正是Intel 接受IBM指定副承包商采购方案的举措,让AMD得以成为Intel的跟班小弟,进入了X86 CPU领域最核心的梯队。从这个角度来讲,一直到1993年奔腾品牌推出之前,Intel一直都是AMD的领路人,有一种带头大哥关注苦练小弟又有很大防范的复杂情愫在其中。
随着奔腾、速龙时代的到来,Intel和AMD 公然决裂,刀兵相向,你来我往,大开大合的竞争创造了IC行业发展的佳话。从1997到2007的十年间,虽然AMD 仅仅在前半程的几个技术节点上领先了一点身位,虽然技术占据竞争优势的时间不到三成,但整体上并未落后Intel太多,两家的良性竞争共同推动了个人电脑的指数级普及,奠定了X86 通用CPU一统江湖的基本盘面。
IBM奠定了PC电脑的体系标准 Intel 和AMD 是其中的核心
接下来的十年间,我们看到的是AMD的的江河日下,一泻千里,我们也看到了与之伴生的PC发展停滞化。在百度贴吧,2006年畅想2011年的网友即使再大胆也会显得保守,而2012年畅想2017年的网友即使再激进最终也会被判定为乐观天真。K10架构兵败麦城,让AMD丧失了X86市场的主动权;推土机架构的灾难级倒退,让AMD 进入了万众唾弃的悲惨境地。在笔记本市场上,七代APU的发布几乎让AMD 被除名,陷入了没有任何支持者的窘迫境地。
如果说Intel 是身强力不亏的战士,那么AMD就是经常开发出先进武器的术士;如果说Intel 具有野兽一样全面、强横、摧毁性的力量,那么AMD就是不得不经常与其妥协求得共存却又时刻谋划着抗争的美女。野兽或许曾经放话厌烦美女,但X86基础的交叉授权不可能绕的过去,放任美女的离去也会招致外部世界的制裁和干扰;美女当然有在对抗中争取优势的动力,但X86这座城堡又不是她独立运营能够独立支撑起来的。至于产业成熟度仍然非常之低的前瞻性行业,无论是深度学习的图像算法还是VR虚拟的工程进步,乃至云计算物联网等等云端大饼,都是X86这座城堡外围拓展的领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合作与依存是半导体行业的宿命
纵观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就是,AMD 无法避免自身相对Intel的妥协性,即使是她技术优势最大的时候也不可能抛开Intel来完成整个产业布局,后者在运营稳定性、计划前瞻性、OEM渠道把控性、整个芯片上下游的专利技术完整度方面都有AMD无法企及的拓展维度。Intel 也不可能真正放任AMD倒闭,这既源自反垄断的外部胁迫,也来自X86底层授权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两家的竞争结果,由积极而激烈的良性周期和消极而稳定的中和周期交替轮回而来,并不会演化到鱼死网破的地步。
外部领域的压力很很大 大家都不轻松
相比于其他企业,无论是AMD还是Intel,核心竞争力都在于X86平台带来的稳定、成熟、高性能特性,单纯考核单位“计算能力”的能耗、经济成本,X86 目前的优势已经无法独步天下。对于外部行业来说,如果其他因素干扰不大,资源总会向着最便宜的计算能力倾斜,这是Intel 和AMD 互相妥协、竞争的外部压力所在,不是任何CEO或者技术官用发言能够应付的了的。
● 在产品层面,2018年开始,AMD将会强力反击Intel,推动桌面X86 PC的多核普及趋势。Intel 将尽可能利用工艺潜力、架构储备,力保核心CPU市场的优势地位。
2017年春季,AMD 祭出了研发已久的利剑——Zen架构 Ryzen品牌 八核心桌面级处理器系列。R7 1800X、R7 1700以及随后跟进的R5 R3系列CPU在上半年多数细分市场区间内对Intel的i7、E3、i5系列处理器构成了极强的竞争优势。由于Ryzen架构的单线程性能几乎已经追平了第五代Broadwell架构处理器,与Intel Skylake、Kabylake 为代表的最新架构相比,同频同核心性能差距极为微弱,所以两家处理器的比拼完全成为了核心X频率的简单惨烈战场。
Skylake-X Ryzen家族Die对比 同频性能接近 比的就是核心数量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AMD 卧薪尝胆准备的Ryzen架构,有的放矢地瞄准了Intel凭借优势市场地位控制的中高端市场,将实力不俗堪与一战的八核心处理器下放到对手四核到六核价位的价格区间,赢得了从业者和爱好者的赞誉。不过,由于Intel一贯以来的市场掌控仍在,加上AMD在OEM渠道衰败已久的现实因素,Ryzen面临了一定程度上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根据Tom's Hardware援引Mercury Research的数据,目前中高端CPU桌面市场的总体规模逼近一亿数量级(季度),AMD在其中的份额回升到了百分之十五左右,在整体的CPU份额比例上,AMD有望回归到比之前更高的水平上。
8代酷睿乱上加乱
下半年,Intel 在桌面端发布了6核Coffee Lake主流8代酷睿处理器,也发布了X299平台Skylake-X 系Core i7/i9 处理器。对于桌面8代酷睿来说,同频同核心的电压、功耗特性几乎没有进步,性能也没有任何进步,只是单纯的频率、核心增量改变,在单线程方面相对AMD有一定优势,但对整体的技术竞争来说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对于X299平台来说,面对AMD 的ThreadRipper HDET平台,频率优势有限,功耗劣势明显,Intel 和AMD 多于10核平台的技术成熟度并不够高,目前都面临缺乏足够软件优化环境的的尴尬。
Intel路线图改了又改 充满悬念
在未来一段时间,Intel 10纳米制程普及在短期内仍有较高的难度,已经泄露的i7 9700K 第九代酷睿可能是Canon Lake平台,能否带来更好的频率功耗特性仍有悬念,相比Skylake/kabylake/broadwell有本质提升的新架构也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推出。未来几个月到一年内,消费者最可能看到的局面仍然是Intel和AMD的CPU核心数量大战、一定范围内的价格大战,未来应该相当精彩。
AMD 路线图 稳步前进
根据最近泄露的路线图,Intel 未来一年内无论X299还是Z370平台都不会再直接增加核心数量。AMD方面Ryzen二代将采用优化过的12nm制程,核心数量同样不变,但频率上限有望大幅提升到与Intel相差无几的水平。R7 2800X 如果能够在2018年春夏问世,那么Intel 主流8代桌面酷睿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Ryzen APU 内核架构图
在移动领域,目前ODM渠道蓝天和神舟已经放出了搭载Coffee Lake 8代酷睿桌面版的重装游戏本;AMD 方面R7 1700也借由华硕S7ZC 登陆游戏本。由于GF14NM工艺在低频状态下的能耗比更好,八核心的散热面积更大,八核锐龙的整体表现优于8代酷睿直接移植。如果不考虑这些非典型的游戏本,正统移动原生处理器领域Intel 准备了i7 8750HK、i9 8950HK等6C 12T Coffee Lake高端处理器,从历史来看他们能够发挥出桌面i7 8700K八成功力左右 。
AMD 方面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原生六核以上Ryzen 移动处理器的迹象,最近泄露的Ryzen 2 凤凰 APU 搭载了多达1792SP的强劲RadeonGPU,R5 2400G 等65W/35W普通APU 搭载了Vega 11 704SP的中端GPU, R7 2700U低电压15W 处理器搭载了Vega 10系640SP GPU, 但无一例外都是四核八线程产品。
在桌面主流和笔记本领域 两家厮杀焦灼
Intel 代号为Kabylake U Refresh的四核八线程低电压i7 系列已经普及,在Cinebench R15 3D图形渲染测试中,AMD R7 2700U的成绩略高于Intel 表现最好的i7 8650U处理器,但两家CPU的具体表现都依赖于产品模具的功耗和散热限制情况,并无绝对优劣之分。AMD的优势在于集成的Vega GPU性能远强于Intel 包括Iris Pro在内的任何GPU,甚至强于Intel 8代酷睿轻薄本经常搭载的NVIDIA MX150 8W 低功耗独立显卡,在PCB面积、产品续航、整机体积方面会有相当的优势。
● 相比于AMD聚焦于当下产品的集中发力,Intel不但要担负整个PC产业链条的重担,也在自己铺设的其他发展路径上消耗了主要精力。巨量投入能否赢得新产业优势,是对Intel的考验,值得期待。
百余年来国人对英语专有名词的翻译一直保持着相对美化的方案,早期是出于国家贫弱对外部世界的羡慕,后期则是世界来关注我们主动选取更有辨识度的中文名称。不论是英吉利还是英特尔,英字透露出的联想都是偏向正面的。许多"Intel”CPU 粉丝更是提出了“大英无敌”的口号。从实际的表现就来看,“Intel”也确实展露了英气勃发、勇往直前的情怀。
Intel 也有大批直接粉丝
在知乎,有网友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Intel这样的科技公司不去投资地产行业?”。由于国情的不同,很多大陆地区的网友可能习惯了中国数十年来经济增长的强劲预期,对不动产的价值认可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抛开这个干扰因素,仍然会有许多了解美国经济状态的朋友对此感到不解——技术大牛公司们为什么很少涉及复杂的资产投资呢?
对此,我们可以说,以硅谷为集中代表的许多ICIT业界科技公司,确实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资本力量”,并不完全遵循以赚钱为己任的狭隘本能。包括说出摩尔定律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在内的许多科技公司老总,都是怀揣着技术梦想进入行业的。让世界因我而变得更美好,确实是Intel为代表的科技力量在新时期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这种形象宣传 并不只是宣传 也是科技公司的“初心
在PC业界,从主板芯片组到ATX机箱规范,从内存、SSD存储标准到无线网络通信标准,Intel 不但掌握领先的工艺、技术理论、工程实践方法,还让自己的身影出现在各个角落。固然,各种标准的制定确实能够为Intel带来利好,但没有Intel,这些标准和规范要么无从诞生,要么没有今天这么高效,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更不用说几乎所有的OEM品牌PC厂商都要在产品研发、宣发、渠道建设方面受到Intel的大力提携。也许商业上的捆绑可能会带来“竞争”正当性方面的争论,但即使直接认为Intel构成 PC产业的 骨架的说法有些夸张,我们也完全可以拍着胸脯说大半个PC产业都是他帮忙建立的。
不同产品领域的技术成熟周期 不同 Intel挖的坑 多数都很巨大
Intel 抖一抖,整个PC产业乃至智能电子产业都要抖三抖,这并不是夸张的形容。对于整个产业和来说,Intel 的价值无可替代。目前Intel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已经涉足的大量新型智能设备领域都处在行业成熟周期的中前期,对于资本、技术、精力的资源投入以来非常高,未来仍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同时,Intel的核心存储、CPU业务受到了传统对手的强势反扑,绝对性能优势不再,相对优势也被极大地削弱。
围绕自动驾驶 Intel技术链条延展很远
AMD 在2017年的《异形 契约》电影中曾经进行过病毒植入,让“法斯宾德”饰演的生化人”大卫”新潮地为采用AMD芯片的人工智能技术打了广告。事实上Intel 正在染指的领域AMD也都想参与其中,只是精力、资本都不允许他有太多实质性的成果。与AMD的小打小闹相比,Intel 的帝国显然要辽阔得多,护城河也并非只有桌面、服务器一隅。在2018年,我们也许看不到Intel 在传统领域有什么突飞猛进的进步,所谓CPU的“黑科技”、“撒手锏”几乎都是无稽之谈,但Intel帝国整体向前运转的脚步不会停止。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对于普通消费者看不见的革新和进步,我们理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美好的期待。
● 即使不考虑历史上的勾搭,目前Intel在相对低调但对自身产品线有重要意义的异构芯片领域也仍同AMD有着强力合作。未来,这样的勾搭可能会在横向、纵向范围深度扩展,成为历史新常态。
2017年底Intel 和AMD 公布了两家合作的新酷睿产品。已知型号包括i7 8809G(8709G)和i7 8805G。这两者均为Kabylake 架构四核心八线程设计,以嵌入式多裸片互连桥接(EMIB)方式将GF代工的AMD Radeon 系列强劲GPU 混合封装到CPU内。不同定位的新i7 有不同的频率和对应的AMD系列GPU,相同的是他们都将内置HBM 2高带宽显存(最高4GB 1024bit位宽)。Intel CPU 配AMD 显卡的超级异构CPU终于成为了现实,传言不再是传言。
Intel 方面已知最高型号CPU基准频率为3.1GHz,最高睿频频率为4.1GHz,与桌面的主流七代酷睿类似。GPU方面,AMD 的GPU是VEGA 24核心后拥有最高多达1536个流处理器单元,频率最高可达1190MHz。
目前这款处理器的相关成绩已经泄露了很多,其3Dmark 11P 档GPU得分超过了一万四千分,接近NVIDIA Max Q版GTX1060, 与桌面版Polaris 11的RX 470RX 470D理论性能接近(单位流处理器性能更强),下限也在NVIDIA GTX1050Ti或RX 560( R9 380X)以上。这种性能真的是让人瞠目结舌,是非常夸张的性能飞跃。
Intel的无线网络 某种程度上融合了整个世界
I/A 此次联手,被媒体渲染得比较夸张。抛开接近于宫斗似的媒体言论,我们应该认识到, 处理器芯片行业是半导体行业的桂冠,这其中的此消彼长并无多少“人情”"阴谋"因素存在。“我消灭你,与你何干”,“数字规律决定一切,算法技术扭转乾坤”,这才是处理器行业发展的法则。在处理器业界,公司利润来源于软硬生态,软硬生态依附于基础设计,技术设计用硬实力说话。不管下场的选手如何折冲樽俎、纵横捭阖,都绕不过基础实力的博弈。
产品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先兆与前导
Intel 认同AMD 的融聚基本方向,并且需要强力GPU实现在消费级的突破,甚至更加需要GPU图形技术在未来的AI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面提前布局,这是明白无误的阳谋。AMD 的图形部门一直有着自己的声音,AMD 整体与Intel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这些都是一点掩饰都没有必要的公开意图。
高通和AMD也有某种程度的联合
Intel 和AMD 这次的合作虽然相对低调,但无疑也宣告了在更高的需求面前,主要芯片厂商单凭一己之力拿下新兴产业都是不现实的。如果说过去三十年的PC行业都是细分领域内的合纵连横战果形态,那么未来十年的PC行业主旋律将是从上到下,从纵向到横向的深度整合。技术深度和广度具备双重优势优势的行业大佬们将抱团取暖,到VR、深度学习等等高大上的星海中攻城拔寨,而细分领域内的王者将很难像过去一样呼风唤雨,在产业链条上陷入更加不利的局面。所以,围绕Intel 和AMD,我们会看到PC IC设计行业越来越频繁、复杂的互动,不论是相同“领域”内的相逢一笑,还是“跨界”融合的兵行诡道,都会在未来越来越寻常化地出现。
主角们的表现 决定权重最大
天下熙熙攘攘,红尘利来利往,不管2018年是多少个行业领袖鼓吹的新“元年”,不管有多少资本鳄产生了新的奇思妙想,芯片业界都要由Intel和AMD两个巨人坐在一起互动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