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在线

游戏硬件

CPU散热器发展编年史(简史)

鲁迅先生曾说:CPU一开始是没有散热器的,发热量大了,就有了散热器。

在早期,CPU虽然制造工艺在现在看着非常落后,而且主频都非常低,但功率也比较低,所以发热量自然也就不高,甚至486之前的CPU很多都不安装散热器“裸奔”,例如Intel的80386处理器,TDP为1.85W,最大功耗也仅为2.3W,也就没有必要安装散热器了,但并不代表厂商对于发热问题不重视,例如CPU采用了陶瓷封装而不是塑料封装。

到了486时期,由于CPU频率的提升(虽然依然只有几十MHz),发热量也有所增加,例如英特尔486DX4处理器的最大功耗已经达到了5W。而当时的CPU和主板均没有安全温度运行保护机制,导致CPU烧毁现象时有发生,因此CPU在出厂的时候就自带了小尺寸的被动散热片,只是导热介质是导热强力胶,而不是硅脂,这也意味着散热片贴上去容易,再取下来可就难喽。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什么叫扣具?

等到了奔腾时期(也可以说是586时期),由于CPU的主频突破了100MHz,功耗也大幅提升到了11.2w,被动式散热片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因此Intel第一代奔腾开始就配备了带有散热风扇的散热器,虽然体型小巧但颜值非常高,而且已经具备了风冷散热器的雏形,只是当时主板没有CPU风扇专用的3PIN/4PIN插针,需要从硬盘的D型4Pin取电。

不过,注意观察此时的Socket7 CPU插槽,可以发现它的两侧已经有了可以固定散热风扇的挂耳,尤其是Intel奔腾MMX和AMD的K6-2这种自带金属盖的CPU,就已经可以使用第三方的散热器了,当然后期的主板也出现了CPU散热器专用的3Pin插座。

当年的Socket7第三方散热器就长这样的,已经和现在的普通风冷散热器无二致了,只是体型要小很多,并终于能用导热硅脂了。

而随着CPU性能的不断提升,功耗也不断增长,于是散热片的体型也开始变大。不过有意思的是,在Slot1的奔腾2时代,Intel还是有部分CPU不配散热风扇,但是散热片的体积嘛,看下图吧。

到了奔腾三和奔腾四时期,CPU的性能、功耗和发热量急剧增长,于是散热器的体积越来大,散热风扇的尺寸也随之增长。不过1.xGHz的Socket370的散热器的底面积依然与插座相同,等到了2.0GHz以后的Socket478的奔腾四时期,这个尺寸就变得非常大了,如下图。

不过,尽管散热器尺寸不断变大,但奔腾4后期引入了3GHz的Prescott核心后,CPU的功耗和发热量持续上涨,单纯的铝鳍散热器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也出现了导热性能更好纯铜的散热器。

但是纯铜散热器价格比较贵,重量又大,对于立式机箱来说增加了不少主板的负担,而且它的导热性能比纯铝好,但是散热性能却比纯铝差,因此又出现了铜底、塞铜以及铜铝结合的鳍片散热器,下图就是Intel原装的塞铜散热器,注意内部红色的铜芯。

下图是当年超频三的一款铜铝结合的鳍片散热器,CA即是铜铝结合的意思。

不过这些散热器,对于低主频CPU倒是完全够用,但是高主频,尤其是3GHz以上的CPU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因此热管+鳍片散热器也应运而生,而且也是采用铜底与CPU接触,并通过回流焊与热管结合在一起。当然当时的价格不算便宜,而且一开始也是卧式(或者叫下压式)的。

后来人们发现,将散热器立起来,可以实现合理的风道,从而进一步提升散热性能,因此塔式的热管鳍片风冷散热器也就应运而生了,也就是现在的样子,只是根据散热功率的不同,热管和散热风扇的数量也不一样,同时散热风扇的尺寸也增加到了8cm、9cm以上。这样,塔式散热器就可以应对更高功率的CPU了,而高端双塔式风冷散热器甚至面对入门级240mm水冷也毫无惧色。

不过,风冷散热器应对酷睿i9这类顶级处理器也难免力不从心,加上人们最求更好的散热效果和更低的噪音,因此水冷散热器也出现在市场上。水冷散热器的一整套系统其实可以看做是北方供暖系统的微缩版,毕竟液体的比热容较大,吸热效果更佳,而且冷排面积较大,散热效果自然也就更好。同时,根据CPU发热量的不同,水冷又有120mm、240mm和360mm几种规格。如今,水冷散热器的价格也不再高高在上,甚至不到400元就可以买到240mm的入门级水冷。

当然,这些对于消费者来说都算是普通的散热器,而对于超频玩家来说,干冰、液氮可能才是心头好。但是如果为了省成本当鞋盒党,玩蔬菜或者土法水冷,那么只能劝你耗子尾汁了。

展开全文
人赞过该文
内容纠错

相关电商优惠

评论

更多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读过此文的还读过

点击加载更多
说点什么吧~ 0

发评论,赚金豆

收藏 0 分享
首页查报价问答论坛下载手机笔记本游戏硬件数码影音家用电器办公打印 更多

更多频道

频道导航
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