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在线

云计算

AI不是无所不能 改造无线网络“很头疼”

连接是构建万物智能的基础,业务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网络在5G时代开始朝向智能化趋势发展,单链路的物理性能距离香农极限越来越近,无线通信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此时就有了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帮忙的可能性,比如IDN就是一个例子。当然,用AI解决无线网络难题也不局限于此。

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在网络环境的应用已经成为共识,但短期看在低时延、虚拟化等层面仍有瓶颈,包括在物理层传输过程中的问题,毕竟传统意义上对WiFi的部署、运营、管理难以满足当今的需求。一个原因是,不同类型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APP,以及接入站点让网络故障的排查难度更高。相对应的,用户对网络体验的要求也严格了,一项数据显示他们对延迟的忍受程度从以前的300毫秒压缩到了10毫秒。

另一个原因是移动设备的用户希望获得个性化服务,而这些服务对用户的行为数据、地址位置、使用习惯是有针对性分析的,此时就需要AI对网络的渗透不能只是在物理层面,而是要与软件结合去挖掘数据。背后的考验在于,当前网络中可供分析的数据量实时处理起来是有难度的,这部分数据量较以往增加了1000倍以上。

此外,随着企业逐渐将业务迁移到云端,无论是公有云还是托管服务商帮助客户构建的私有环境,网络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也是为何一些CSP会砸重金去打造骨干网的原因。同样,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无线网络中。要知道,80%-90%的无线局域网市场仍然要由本地的控制器来接管。

还有一个难点是,数据之于AI的重要性就是燃料,而且这个燃料是越纯净越好。但事实情况是,无线网络数据的类型、规模、维度都是动态且量级较大的,而且各家设备厂商的数据格式也有所区别,无形之中为AI落地到网络运维环境埋下了隐患。举个例子,无线设备要从原始数据中提取信息,介质可以是接入层、网络层、应用层等等,而技术人员则要从中挑选出哪些数据是可用的,AI自身是不容易做到的。

另外,并不是所有数据都是有效且可用的,即使在终端源头采集的数据能够确保高可用,在提取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数据选型和缺失难以避免,直接影响了后续的处理环节。通常,无线网络每天产生的数据级别都会达到数百TB,对存储设备有着较大压力,这也造成了很多数据并不会存在较长时间,例如会在一年左右就会被替换。这对于AI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或者的模型训练正是建立在对数据长期的学习上的。

如果从网络硬件的角度观察,不同频段、组网,再算上各类终端对无线网络运维的挑战是无法避免的,像虚拟化、软件定义这种新技术对已有架构亦有升级的需求。但从软件层面来说,这种问题似乎更加显著。除了硬件环境的差异,软件算法层面受到边缘吞吐率、边缘吞吐率、信道变化、应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样不小。常规的故障告警并不能反映某些具体问题,对运维人员的困扰体现在也需要借助AI算法对故障进行标注。

对此,除了在无线系统开发之初就利用CPU+GPU或FPGA这样的混合运算架构,还要建立动态学习或强化学习的函数库,将与业务相关联的数据模型都纳入其中,结合历史数据和特征事件做出分析,这也是实现自动化的前提。不止是在线数据,对离线数据的分析同样重要。其背后,分布式的存储能力是基础。

复杂的无线网络环境对AI的考验是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开发、算法优化多个层面的,期间少不了管道商和设备商的帮忙,更少不了软件商的加入。尽管当前看AI在网络运维时人过局限性,但长期看已是必然趋势。

展开全文
人赞过该文
内容纠错

相关电商优惠

评论

更多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读过此文的还读过

点击加载更多
说点什么吧~ 0

发评论,赚金豆

收藏 0 分享
首页查报价问答论坛下载手机笔记本游戏硬件数码影音家用电器办公打印 更多

更多频道

频道导航
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