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在线

热点资讯

隐私成了当代商品 数据窃取与服务纠结

网页页面要细看,不然会被默认为“同意”,半个月前发生过两起用户隐私被窃取事件再次为用户敲响了警钟。事实上,自互联网时代开启之后隐私就成了商品,与互联网服务就一直处于纠结状态之中,保卫隐私还是要服务,这种两者不可兼得的纠结还会持续多久。

保住客户隐私底是保住饭碗

传统的银行、医院、学校、商场、酒店、航空公司等把客户隐私看成是自己的饭碗,除了为客户服务外,是不轻易泄露给他人的。而互联网大数据公司,则把整理、窃取、利用、贩卖上述公共服务的数据也看成是自己的饭碗,于是,后者勾结前者,互联网+数据,形成了数据产业链,造成消费者的隐私成了商品。

互联网的本身特征就是信息交互加速,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信息,也需要提供一些信息,这些原本并不重要的信息被公开到互联网之后就可能成为敏感信息,比如个人住址、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姓名、邮箱、照片或者一些其他的私人文件等。

这些信息一旦落入别有用心的人手中,电信诈骗、人肉搜索、人身攻击等威胁到用户生命财产安全的可能性都会存在,哪怕是最简单的骚扰电话也会让人苦恼。

个人信息的本末倒置

但问题在于,这些信息又是普遍性极强的。哪怕是最简单的网站注册,由于实名制的要求,每个人的姓名、年龄和手机号几乎都是注册必须品,而由于网站的数据库安全性参差不齐,黑客窃取到用户信息难度并不高,更何况还有部分企业公然售卖用户信息以谋取暴利,这就更导致用户隐私被侵犯的情况屡见不鲜。

原有的服务是以保护用户隐私而建立的用户信任,进而保住了饭碗,而现在的情况却愈发偏离此道,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变卖用户隐私才能有饭吃的情况,难免令人叹惋。

隐私和服务完全对立

想要服务就需要提供信息,但提供信息又很容易导致隐私泄露,这种纠结在互联网服务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几乎形成了一个对立局面的迷宫。

隐私与服务的对立面

用户想要获取服务一般都需要注册账号,此时你的手机号、姓名、常用密码也可能包含身份证号都会提供出来,而这部分信息进入数据库后将会长期存储。而黑客的主要攻击点就在于数据库,用户信息能够卖出的价钱往往比直接窃取的利益会更高;更有甚者,一些公司会主动把用户数据出售以谋取利益。

同时,在大数据时代,不少服务都是以免费的形式出现的。但免费的服务不可能支撑起公司的运营,那么广告和出售用户信息几乎成了此类公司的必备生财之道。而且,几乎所有的公司收集用户信息都不只是一次性的收集,由于最初使用时签订的用户协议存在,在产品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是可以收集的,因此用户在他人的软件上谈隐私几乎是不可能的。

现如今应用广泛的大数据业务给用户提供了大量的个性化服务,但大数据业务事实上就是信息集合体,而这些信息里面有不少都属于隐私信息。享受大数据服务就需要贡献隐私,而大数据应用的越多,隐私就越“不隐私”,矛盾是天生的。

隐私轻松带走

而在手机端,各类APP获取用户隐私的手段大同小异,普遍都是越权获取用户权限,典型的就是浏览器获取短信和通讯录等这些完全与自身功能完全无关的权限,而且是多数是默认获取,导致用户信息莫名其妙就被一些软件得到,甚至是用户的朋友也不能幸免于难。

这种情况在安卓系统中十分常见,而在iOS系统里就很少了,究其原因很简单,因为苹果App Store对应用的管理十分严格,安卓开放性的系统管理无从谈起。这就给了用户新的纠结点,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安卓,注定也是权限的放荡不羁。

互联网造就了数据三个产业

互联网时代已经在向数据时代转变,而IT变为DT后,有三个产业应运而生,即数据产业、隐私黑产产业和保卫隐私的安全产业。

隐私黑产链条一直存在

数据产业毫无疑问是三者中最发达的一个。由于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相关产业已经开始逐步成熟,数据驱动型企业增多,都在帮助数据产业相关链条不断完善。

而隐私黑产产业可能是最不为人知的一条,因为一般人不会用到,相关的产业和交易环节也都隐藏在地下甚至是暗网进行交易。隐私买卖尽管不为人知,可也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黑客窃取、专人出售然后通过种种途径洗白或者再次贩卖导致信息泄露的情况数不胜数。

安全产业相应发展

而黑产发展壮大,对应的就是安全产业得到了重视。由于数据窃取情况日益猖獗,对应的安全厂商地位提高,几乎每个企业都需要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才能真正的涉足数据行业。

世间哪得双全法

欲求服务,必有付出。自古以来商业活动能够成型并且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双方达成利益均衡。而互联网时代也不例外,那些所谓免费的服务也都是在将用户的隐性资产作为收益点以达到商业平衡的目的。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而隐私,显然就是一种服务获取的牺牲品。

用户付出的隐私,获得了服务,看似平衡的商业活动却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企业在用户未知的领域如何使用用户的隐私信息。尽管在协议中已经注明用户隐私的使用方式,但这就代表了用户的隐私可以被拿去出售来获益吗?那些所谓的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之中,又有几个的出发点是以用户为主的呢?

隐私与服务需要权衡利弊

用户的问题在于我们别无选择。在要么给出隐私,要么关掉服务面前,用户的选项实在太少了。这无关市场竞争,因为整个行业都是如此做的;这也无关监管,因为用户与服务提供商签订的协议,他们无权介入;这甚至无关法规完善,因为似乎在全世界,都是可以如此的。

可这不妨碍用户不想提供隐私。用户的隐私信息绝非商品,也不可以任由他人买卖。在面对此类问题时,用户能做到的也有很多,比如安卓系统给予了用户自由,那么用户就可以限制软件的额外权限获得;选择大公司好口碑企业的服务,他们有着良好的收益链条和多种收益方式,保护用户隐私安全的能力也较高;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拿起法律的武器,对恶性的隐私侵犯问题进行举报或法庭对峙,维护用户自身的尊严。

结束语

互联网的初心是信息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互联,没想到造成隐私黑产、隐私也变成了商品,也许要互联又要保卫隐私的双全法,是所有企业、政府、法律努力的方向。

展开全文
人赞过该文
内容纠错

相关电商优惠

评论

更多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读过此文的还读过

点击加载更多
说点什么吧~ 0

发评论,赚金豆

收藏 0 分享
首页查报价问答论坛下载手机笔记本游戏硬件数码影音家用电器办公打印 更多

更多频道

频道导航
辅助工具